前言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外出游玩如果找不到理想的、放心的餐馆,就会去寻找附近有没有肯德基或者麦当劳。
如果有的话,那么大概率会去这样的快餐店吃一顿。因为它们标准化的运营模式,让人们对食物的口味和卫生情况都比较放心。美国有一个记者曾经说过:“你只要凭着一个个汉堡店就能走遍全美国,就好像领航员用星星寻找方向一样。”
不止是在美国,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可以凭借着一个个汉堡店走遍全世界50%的城市。尽管有些国家可能由于宗教信仰,对某些肉类有特殊的癖好或者是禁忌。但汉堡总会在改良之后,飞快融入各个国家和城市的饮食文化。
比如,首尔的烤肉汉堡、东京的摩斯米汉堡、雅加达的麦天贝汉堡、曼谷的麦香猪汉堡等。
在全球化的今天,有越来越多像汉堡这样的饮食风靡全球。这一节,我们就来聊一聊现代饮食的全球化。
东西方饮食之争:西方饮食和社会主义饮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式饮食成了现代西方饮食当中扩张最快的一个分支。这一时期,美式饮食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也是包含牛奶、面包、牛肉、食用油、糖以及蔬菜和水果。
而作为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并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其代表国家前苏联,也渐渐发展出了属于社会主义的特殊饮食结构。
前苏联在各地开设国家运营的食堂,提供标准化的餐点。这些餐食包括:俄式蔬菜汤、罗宋汤等汤类;香肠、包馅饺子、烤牛肉、烤猪肉等肉食;还有面包、通心粉等淀粉类主食;以及咖啡、茶、酸奶等少数几种饮品。
这种集体大食堂被革命后的墨西哥和古巴,以及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广泛效仿。
此外,还有日本、土耳其等不结盟国家。这些国家一边接受了现代食品的加工技术,一边在有保留地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前提下,竭力探索本国饮食的现代化道路。
比如,日本创造出了一种融合了日式、西式和中式的饮食风格。其中,属于日本风格的有汤、米饭、酱菜,再加上一道蒸煮的鱼或肉,这种组合被称为“一汁三菜”;属于中国饮食风格的部分,则借鉴了中国北方面食文化中的饺子和荞麦面;属于西式饮食风格的那部分,是借鉴了三明治、蛋黄酱和沙拉。
而不管是西方、社会主义还是不结盟国家,在饮食上都要面对同样的问题:饮食与健康、宗教和国家的关系,应该怎样去平衡?
健康方面一直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小麦、大麦、稻谷等农作物未曾普及的时候,人们因为碳水化合物的缺失而饱受饥饿;
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城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家畜家禽的短缺使人们缺少蛋类、肉类等食物。这又导致蛋白质摄入短缺,全民体质偏弱;
再到维生素被发现,人们普遍又重视起了蔬菜、水果这类食品,开始关心起了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关键作用;
最后,牛奶也渐渐因为富含钙类和多种营养物质,被最顶尖的营养学家认为是“能够令人的体魄更强健,寿命更长,在哺育下一代方面也更成功的食品。”
除了食物本身的不同属性,在不同的宗教和政体方面,全球饮食也表现出了很大差别。
西方国家讲求个人意志,觉得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服从宗教式的饮食规定。
比如,欧洲的穆斯林、美国的摩门教徒和犹太教徒,虽然他们在本国属于少数族群,但因为有绝对的人数优势,所以能够组织起适应本群体的食物供应链。这样一来,这些群体就不必跟随本国的主流饮食习惯。
但在有些国家中,宗教饮食仍然牢牢地掌握着控制权。
比如,印度的国教是印度教,有条核心规定是不能吃牛肉。所以在印度的全国性法令中,有禁止屠牛一条。曾经有一个印度政党想打破这个规定。他们主张印度应该吃牛肉,谁知这个主张一提出就引发了暴动。
再比如,在一些伊斯兰国家里,穆斯林们坚持传统的屠宰方法。那些未经清真屠宰的鱼是绝对不能吃的,所以在这些国家中,鱼子酱是不合法的。
可以说,这类带着宗教意识的饮食习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不受到全球饮食趋势的影响。
民族国家的特殊饮食:帝国解体和社会整合之后的民族美食
在20世纪,随着欧洲帝国瓦解和前苏联解体,世界上多出了很多新的国家。
对于这些国家的公民来说,民族服饰、名胜古迹和体育运动,都不如美食更能体现国家特质。比如,现在我们一说到美国大家都想起汉堡;一说到德国大家都想起香肠和啤酒;一说到墨西哥大家都想起了鸡肉卷。
民族饮食不仅能够塑造民族认同感,还能够吸引游客带来旅游收入。
但民族饮食和民族国家一样,是近200年才创造出来的新事物。其根源,还是等级制的传统帝国饮食。
那么等级制的饮食是如何转变成区域性饮食的呢?我们用公认的高级饮食“法餐”来举个例子:
在法国要想创造出一种民族饮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按照法餐的套路,一般人绝对吃不起。结果当然无法在整个民族中流行,何谈民族认同感呢?
况且,法国农村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说着各种方言。直到20世纪初,巴黎的资产阶级去了农村都感觉像是出了国。
如果巴黎人去普罗旺斯度假,他们会吃到放很多大蒜、番茄和香草的食物。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美食,与巴黎城内那细腻柔滑的法餐大相径庭。
但是地方协会找到了很好的方法。他们把食物与法国的观光地区结合起来,将新鲜自然的乡村饮食作为民族饮食的基础,称之为“当地特色菜”。这样一种说法,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觉得“地方特色菜”也是本国菜的一种。而且,这些“地方特色菜”经过改良之后,也适应了更多人的口味。
还有一些帝国解体之后,原本的等级消失了。本地人就根据移民和本国民众的饮食习惯,创造了新的民族美食。
比如,因革命而解体的墨西哥。他们不再认为墨西哥饮食是带有西班牙、英国和墨西哥风味的法式高级料理;也放弃了墨西哥饮食的伊斯兰属性。转而宣称墨西哥饮食,是本土饮食和西班牙饮食的混合物。
具体表现则是,墨西哥人放弃了葡萄酒和白兰地,开始高雅地端起酒杯,小心翼翼地喝起了本地农民酿制的龙舌兰酒;他们还将欧洲的坚果、丁香和胡椒与本土辣椒和巧克力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墨西哥独有的混酱。
还有一些国家用民族美食彰显他们的综合国力。比如,英国的圣诞布丁成为了他们最具民族认同感的一道甜点。制作材料包括:意大利的醋栗、桑给巴尔的丁香、印度群岛的郎姆酒、塞浦路斯的白兰地以及印度的布丁香料。之所以选用各个地区的食材,是英国在展现调配全球资源的能力。
在不断地发展和融合中,饮食都不可避免地全球化了。到了20世纪末,民族饮食已经普遍出现了混杂现象。去外国旅行的人,常常误以为街头食物,或者是专门为观光客创造的餐饮,当成人家本地的民族菜。
比如,欧洲人以为美式饮食就是热狗加汉堡;反过来,美国人也认为所有的英国人都吃炸鱼和薯条。
饮食的全球化:统一的专业化烹饪
饮食的全球化不仅仅靠移民和侨民来流通,食物也不仅仅靠新包装工艺来保鲜。
毕竟,有很多美食必须得“趁热”吃才行。比如,美国的夹心面包、墨西哥的鹅饼蛋糕、中国的拔丝山药,都只有刚做出来时才好吃。
所以,人们开始想办法让各种美食在全世界都是刚做出来的。那如果不会做怎么办呢?没有关系,照着食谱、菜谱来做就行。比如,有面粉加工和化学制剂公司,就开发了家庭烘焙的食谱,那句“谁都可以烤蛋糕”的宣传语,让烘焙食谱一度成为最好,也最能蕴含情感的东西。
当法国知识分子让雅克•卢梭宣称:“牛奶是所有食物中最好的”以后,牛奶便成了能强健体魄且充满田园诗意的食品。
因此,先进的工业也细化了牛奶的种类,面向世界各地、男女老幼等不同受众,开发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产品。这也体现了食材全球化的特点。
而当食材、食谱全球化以后,对家庭厨房的改造也变得势不可挡。
日本人把这一点做到了前面。20世纪40年代,日本开启了“校园午餐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儿童每人每天要有固定配额的面包和黄油。当面包在日本变得如此重要之后,他们就发明了面包机。这种方便的小机器,从此在日本人的厨房中占有着一席之地。
除了面包以外,蛋糕也受到很多人喜爱。于是,各国开始生产封闭的家用烤炉、金属烤盘;家庭装的黄油、人造奶油和发酵粉等食品原材料,也出现在各个国家的食品店内;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电冰箱也就出现了。
当然,通过电力和天然气加热的灶头和炉具,也取代了传统烧煤或烧柴的炉灶。
这样一来,家庭厨房终于不再是一个脏乱危险、散发着臭味儿的地方,而是摇身一变,成了美食上桌前的最后一站。
厨房的标准提高了,人们对饮食的标准也提高了。面对曾经为人们带来无限愉悦的高油、高盐和高碳水餐食,人们开始觉得全麦面包比白面包健康、慢食比速食科学、素菜比肉类对人体更有益。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吃由蔬菜、水果、鱼类和面食组成的地中海饮食。以便让自己逃离肥胖症、三高症的威胁。
除了高油、高盐和高碳水的饮食以外,人们慢慢发现,过量添加糖类、添加剂和味素的餐食,一样属于对人类健康有威胁的“不当饮食”。
未来,怎么吃得更科学?更健康?全球的人们都在边吃边探索着。
在线看完整版,到微¥信%&工……种号%【供图】&【或者搜索:gongtugongtu】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