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400年之间,欧亚大陆的大型帝国普遍以大麦和小麦作为基本食物。这一时期,一位统治者如果想要创立和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要有足够的大麦和小麦,只有这样,才能喂饱军队、官员、工匠和百姓。
公元前550年,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古波斯的居鲁士大帝,在美索不达米亚高原上,建立起一个横跨中西亚的庞大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为“第一波斯帝国”。
但在帝国的饮食问题,跟它的民族成分一样复杂,因此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还得考虑“怎么吃”。简单来说,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饮食,既包含了古代波斯的十几个小部落的饮食风格,也融合了米底、吕底亚和古巴比伦的高级饮食。在不断融合和碰撞中,这个帝国里对于“什么才是高级饮食”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直到阿契美尼德帝国攻占希腊后,关于饮食的争论才随着希腊分裂,向东、西两个方向分别发展。
一、阿契美尼德帝国用于祭祀和飨宴的高级饮食;
居鲁士大帝在美索不达米亚高原上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国后,波斯人开始了对这一地区长达1000年的统治。
但居鲁士治下的70多个国家并没有达成统一。这些国家分属不同民族,有各自专属的语言、国王和神明。 为了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让这些小势力对自己心服口服,居鲁士除了推行怀仁政策以外,还借助农业对改善食品供给展开了研究,把祭拜仪式和饮食紧密结合起来,以便让军队和宫廷都能在吃好喝好的基础上,对他心服口服。
在居鲁士刚刚建成帝国初期,古波斯人祭拜的只有自己信奉的神明。到了他的儿子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又将民众对自己的个人崇拜与国家的祭祀仪式对应了起来。
大流士一世的这波操作其实相当套路化,无非就是为了提升个人形象,巩固统治地位。但在当时,这一招非常管用,不管是大臣还是平民,全都被他牵着鼻子走。
他先是宣称,自己是被神挑选出来的圣者。这位神呢,是古波斯信奉的国教索罗亚斯德教最高的神明,不仅创造了天、地、人,还给予世人真理、和平,以及丰盛的食物。这位神选出来的圣者,当然很令人信服。
然后他又告诉民众,现在大家所受的苦难都是因为恶魔进入了人间,导致世界失去了秩序。
那怎么办呢?就必须有人出面整肃,恢复世界秩序。那谁来干这事呢?肯定得由最高神任命的人来完成,也就是他这个所谓的“圣者”。于是,大流士“奉神谕”带领军队征战,扭转了帝国濒于瓦解的局势,进一步统一了古波斯。
而秩序重整,必然是全方位的,包含其中的饮食规则,也被进一步规范了:
首先,要吃被净化了的圣火接触过的食物。也就是得吃熟的,不能吃生的。
其次,要圣洁的食物。比如,牛奶、蜂蜜这类连帝王飨宴和祭祀都会用到的食物。原因是这类食物在得到时已经被加工过了,牛奶是被母牛身体中的火“烹煮”过;蜂蜜则是由蜜蜂烹煮完成。
第三,其它的食物原料也必须要加热。
第四,不管是面包、肉类还是葡萄酒,都必须要细嚼慢咽。这样,“好”的东西才能被更好地消化吸收,变成纯净的血液和灵魂,从而创造出品行高尚的人。
在这个基础上,阿契美尼德王朝延续了过去大肆举办祭祀和宴会的传统。宴席间,君主和大臣,主人和客人都必须按照身份等级就位,并遵循相关的就餐礼仪。
每次宴席开吃前,皇帝得先献上祭品并点燃圣火,然后祭司登场,主持后续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仪式完毕之后,才是贵族们的飨宴。
贵族就餐时,厨师们则在厨房忙碌。肉食、面食、蔬菜,都有不同的厨师专门负责。在那个燃料短缺的时代,厨师们需要将整只的羊、牛、马等动物烤熟。这种烹饪方法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既奢侈又浪费。
即使在平时的日子,厨师也会给国王准备很多的肉类,其中包括骆驼、公牛、鸵鸟、鹅和公鸡等等。
在宴会中,主人和贵族的餐具和酒杯都是按照等级和喜好分发的。宴会结束后,贵族可以明目张胆地把那些用黄金、牛角等贵重材质制成的餐具顺走。皇帝非但不会制止,反而大加鼓励,目的是通过给予有形的物质,彰显自己的慷慨和大度。
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臣民们在受到这样的招待之后,自然就会向皇帝表忠心。可以说,皇帝借神之名,又用飨宴和财物来实现他们的统治。
二、西方化:希腊和罗马的饮食。
不过,古希腊人却对波斯人豪奢的饮食风气嗤之以鼻。他们觉得,通过吃吃喝喝和赠送礼品的方式让大臣忠诚,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这会让一个国家从上到下的贪欲越来越大,使整个民族和国家都变得贪得无厌。
古希腊人的饮食相对有度,食物多以蔬菜为主,平常吃的东西只是一小桌子,不像波斯人那样铺张浪费。
但这并不能说明古希腊人对吃喝不讲究。他们像其他古代国家一样,用宗教和饮食仪式来巩固政治,同样会在祭祀之后开始飨宴。
古希腊最著名和重要的祭祀仪式,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举办的盛典。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来自各个城邦的4万多名男子,会汇聚到一起,进行传统奥林匹克项目的比赛。
祭祀活动在运动会第3天的上午开始,会持续一整天。到了傍晚时飨宴开始,每个参与祭祀的民众都会分到一块炙烤牛肉,一点撒上圣盐的肉菜,一些大麦面饼和掺了水的葡萄酒。
每个人分到的吃食都不多,但都感到非常幸福。因为古希腊人觉得,他们吃到的这些食物,是宙斯神给予的祝福和恩典。
不过除了这种祭祀的宴会之外,古希腊人的日常饮食真不怎么样。因为希腊本土的土壤很贫瘠,降雨量也不稳定,所以大麦和小麦等作物的产量极低。
于是他们开始动脑子,把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都种上了橄榄和葡萄。然后,将加工得到的橄榄油和葡萄酒出口,用来换取粮食。
粮食进口虽然麻烦,但也让古希腊有了扩张领土的本钱。不久之后,古希腊就把富庶的西西里岛变成了殖民地。
这么一来,古希腊人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便迎来了文化上的繁荣。祭祀飨宴也被私家宴会和饮酒派对取代。
这些宴会和派对的主办人,也开始享受起了生活。他们会聘请能做波斯饮食的厨子,为他们制作以蜂蜜、葡萄汁或醋为原料的酸甜可口的酱汁。这种酱汁配上古希腊的大麦饼、小麦卷,再搭配鳗鱼、鱿鱼、虾肉和鸟肉等咸口的肉菜,别有一番风味。除了这些,古希腊人还有丰富的甜点可以享用,因为他们认为有咸有甜才能维持体液平衡。
吃完这些后,主人会为诸神祭酒、唱颂歌,然后吃吃喝喝的时间就差不多结束了。接下来,就进入了辩论国事、探讨哲学和研究如何为人处世的时间。
很明显,古希腊这种新的饮食风气,与从前自傲的“饮食有度”并不相符。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对这种高级饮食持批评态度。他认为,过度膨胀,奢华无度的生活会让希腊城邦“发炎”。
因为不断增长的口腹之欲,会让个人和整个城市都变得贪婪,最终就会扩展军队,变成像波斯那样的国家,最终走向灭亡。
苏格拉底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原本认同老师的说法。但当他见识过波斯的大流士三世那奢华、精致的生活后,再也把持不住了,便将希腊饮食与波斯饮食相融合。
于是,波斯的大饼、羊肉和酱汁,还有各种香料和水果,出现在了古希腊的各个城邦之中。再加上希腊传统食谱里的鱼、橄榄油、鱼露和葡萄酒,就形成了介于二者之间的、新的希腊化的饮食文明。
在古希腊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依靠大麦和小麦为主食的古罗马也正在不断壮大。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由君主制改为了共和制国家,他们的共和哲学认为,国家的成败取决于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只有国民勇敢、质朴、正直,富有理性,懂得自制,古罗马共和国才会走得更远。
这理念放在饮食方面,就表现为古罗马共和国崇尚朴素克制的饮食风格,最看不上的,就是暴饮暴食。同时古罗马人还认为,古波斯人饮食中的酱汁和甜味,会刺激引发人性中的“恶”,助长如物欲和性欲等各种不良行为。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古罗马共和国的官员们可谓个个是“自律达人”、“身材管理大师”。他们以拥有健硕的体魄为美德,认为不节制物欲和性欲,就会使身体变得松松垮垮。
这与古希腊早期的朴素饮食观极其相似。但究其来源,古罗马的这种饮食哲学,又与他们的军事特性密不可分。
古罗马军队一直采用伊鲁特人的重甲方阵来作战,其中由希腊式的圆盾改良而来的长盾是战术核心。但这种长盾非常沉重,只有身强力壮的士兵才能使用。
为了塑造强健的体魄,古罗马人更偏爱强韧的食物。比如,小扁豆、蚕豆、豌豆、牛蹄肉等。反之,他们认为软的食物,比如蔬菜、贝类等都不适合士兵们食用。
到了公园前1世纪,罗马人以他们强大的军事力量击败了亚历山大的继承者——马其顿国王帕修斯。马其顿城邦中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雕像、绘画,以及精致的膳食和餐具,无不冲击着罗马人的感官。他们就像当年刚走进大流士一世帐篷的亚历山大那样,目瞪口呆、惊叹不已。
于是,罗马人也把持不住了。简朴克制的古罗马共和制饮食风格,开始被奢靡的帝国饮食风格所取代。古罗马的贵族们,也走上了开宴会的老路。他们觉得,过度奢华的精致饮食,能够巩固与朋友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强化上流阶层的等级优越感。
古罗马的宴席包括开胃菜、甜点、金枪鱼、烤鸡蛋等,还有搭配着香草的奶酪和搭配着蜂蜜的葡萄酒。主菜也都很高级,有配着松子酱的烤鱼、用红酒和香草烹制的扇贝等。
主人根据客人的地位来安排座次和提供餐食。即使多人一起用餐,也能从餐食的种类和分量上区分出宾客的等级高低。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曾经饮食简朴过,但是他们最终都被“口腹之欲”征服了。
三、东方化:印度和中国的饮食。
在公元前321年,也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两年以后,旃陀罗笈多•孔雀将印度的中心从印度河流域迁到了恒河流域,并创建了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一直以大麦和小麦为主食,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会吃到肉。
由于孔雀王朝供奉的多位神仙的口味、爱好各不相同。所以,用于祭祀的动物种类也是多种多样,马、鹿、绵羊、水牛、孔雀、豪猪、乌龟等林林总总,有超过50种动物都可以充当祭品。
祭祀前,要先给动物们洗澡,再涂上酥油。等动物们觉得安全又舒适,身心都得到放松的时候,会被一根细绳一下子结束生命。
接下来,伴随着印度人的祷告,这些充当祭品的动物会被投进火中。当浓郁的烤肉香味儿升到天空时,他们供奉的诸神闻着这香味就饱了。
祭祀之后的飨宴是在宫廷内举行,只有国君能够无限制地享用肉食。当然烹饪也有许多讲究,肉要先用香辛料腌制,用以除去肉类原本燥热的特质。然后,佐以高级饮食所用的各种酱汁,使肉类更加美味。
而就在孔雀王朝建立后不久,中国也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和饮食改革。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刘彻也像大流士一世那样,肩负起了重建秩序、恢复天地和谐的责任。
这时中国的儒家学说,把皇帝看作是宇宙的支点,对维护宇宙和谐的祭祀仪式负有重要的责任。
在儒家思想体系下,中国社会形成了阶级关系,君臣、父子、夫妻都有尊卑之分。食物的供应自然也成了儒家学说中关键的一部分。儒家学说认为,食物必须体面、足够,但不能奢华。就像孔子曾经称赞弟子颜回时说得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而道家学说的思想则蕴含着神秘的原始科学。他们认为,宇宙和个体安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道家的饮食学说中提到,胃主直觉和智慧,大脑主思维和判断。
劳丹博士认为,汉王朝的精英阶层受道家影响最大。他们更喜欢亲近自然,因此钻研文学和书法,对王朝祭祀不屑一顾。所以道家的饮食哲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活着时要永葆青春、延年益寿;另外一部分是死了以后要有衣穿有饭吃。
这也导致了中国人习惯于在墓葬中配置全套的农具和厨房模型,还有装满蔬菜、谷粮的罐子和竹篮。
四、公元200年的全球饮食哲学
在这一时期,全球的饮食链条已经形成。西起古罗马帝国,向东穿越波斯帝国和古印度北部,然后越过大草原,抵达中国汉王朝。在这些地区,小麦已经取代了大麦和黍米的主要地位,成为最受欢迎的粮食。
人们还发展出了更加强大、高效的食品加工方法,为军队和城市居民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油也开始作为主食的营养补充,各个地区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制糖。
与此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始研究新的烹饪技术,尤其是在肉食、开胃菜和酱汁方面有了更加精准的加工。
但是从公元2、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和汉帝国都爆发了瘟疫。两大帝国也因为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衰落。这时,欧亚大陆各地的苦行僧、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都在抵制古老的祭祀礼仪和等级制度。
改革的浪潮孕育出了很多个宗教,它们即将迎接下一场变革。
在线看完整版,到微¥信%&工……种号%【供图】&【或者搜索:gongtugongtu】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