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人类是怎么一路吃过来的?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临界点,就是不再以吃生食为生,开始烹制食物。

那么,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烹制食物的呢?哈佛大学人类学家理查德·兰厄姆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差不多早在200万年前,随着直立人的出现,人们就已经开始烹制食物了。

“会做饭”这件事对人类的意义重大。因为经过烹制,食物会变软,方便咀嚼吞咽。人类因此不用再像黑猩猩那样,每天要花将近5个小时把食物嚼碎。这样一来,人类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从而逐渐发展出了文明;另外,烹制还可以让食物更容易消化,人们可以从定量的食物中吸收到更多营养,大脑也能分到更多的养分。人类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从事的生产和劳动就更加复杂、精细,文明得以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烹制对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强健体力、脑力,人类才有了开展农业活动,并进一步建立城市和帝国文明的基础。

一、公元前2万年人们吃什么?

在成为直立人后的漫长时光中,人类烹制的食物大多是一些新鲜的枝叶、水果和野兽肉。原始人类会利用天然的热能烘晒水果、肉干和蔬菜,使用明火烧烤肉类和植物根茎。

这些原始的烹制手段虽然简陋,但人们得以消化的植物品种越来越多。肉干、果干和菜干的烹制和贮存,使得原始人类能在严冬或干旱等食物匮乏的时期,仍能较好地生存下来。并且,人体所需的营养也更加均衡。

从饮食角度来说,烹制的出现,让原始人类逐渐把植物和动物当作食材原料,而不再是食物本身。思想上的这种转变,也使人类探索开发出了更多的食材。

到了距今1.9万年前,原始人类开始关注一些小而坚硬的草本植物种子,包括黍米、粟米、大麦、小麦等。按照这些种子的烹制方式,劳丹博士将它们统称为“谷物”。

如何加工和烹调谷物,让人类祖先们费尽心思。后来,他们终于琢磨出了原始的石磨、碾子,这才将谷物颗粒碾碎。不过这是人类饮食文明史上一项了不起的进步,人类终于找到了口感味道俱佳、易消化吸收、能量和营养都充足的重要食物。

尝到谷物的美味之后,人类对这种食物的需求量飙升。这时候,野外采集就难以满足需求了。于是,人类开始了最早的农耕种植。因此可以说,对谷物的渴望,是人们开始农耕活动的最原始动机。

不过种植谷物需要一些自然条件。因此要在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的区域进行。所以人类开始逐水而居,依托大河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人口相对聚集的城镇。城镇进一步扩大,就形成了国家。

渐渐地,在北纬40度的欧亚大陆,出现了4个依靠大河而形成的古文明国家,分别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和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中国。

当人们开始种植谷物之后,有了足够多的粮食储备,便不再局限于特定区域的资源而生活。由此,人类的跨区域迁徙又开始了。人们的先祖们从各个古人类文明诞生的地方,开始向外迁徙到新的地区定居,谷物的种子也被他们带到了世界各处。

在公元前2000到1000年,中国北方黄河谷地的黍米随着人口迁徙来到了印度河区域。而黄河谷地以及恒河流域、大西洋沿岸,则收到了来自两河流域的大麦和小麦。

此外,长江流域的大米颗粒也开始流通,北上到黄河流域,西至印度河流域;东南亚的芋头和亚洲山药、香蕉等作物,则抵达太平洋西部的诸岛,并横穿印度洋,漂洋过海到达了非洲。

与此同时,北美的玉米和南美的木薯也在相互交换和流通。

可以说,以谷物作为主要农作物的流通,奠定了欧亚大陆大河文明的基础。

二,谷物的烹饪方式与人类、城市、国家和军队的关系。

伴随着烹制而来的就是烹饪。学者们通常认为,烹饪等同于对火的使用。由此可见,烹饪比烹制更高级、更灵活。这一点,从加工谷物上面就可见一斑。

谷物有着坚硬的外壳,甚至有些还拥有内壳。要想把谷物加工成能够入口的食物,就必须通过碾或者是舂,把坚硬的内外壳打掉。这种手艺这在当时代表了最高的技术水平。

但不管是碾还是舂,都很费力气。所以,人们想到了另外一种方式——烘烤。经过烘烤的谷物,更容易被磨碎,甚至还会产生一种令人闻着就开心的风味儿。

在世界各地,人们开始用不同的谷物制造相似的即食产品。比如,加纳利群岛住民,吃的是一种叫做“甜玉米粉”的食物。这是一种复合米粉,用烤过的小麦、大麦、黑麦、蚕豆等制成,到现在这种食物还非常流行;古希腊人也用磨碎烘烤过的大麦做成食物;墨西哥人则吃炒玉米粉;藏民常吃的糌粑(zān ba),也是类似的食物。

烘烤过的谷物半成品,无论是储存还是食用都非常方便,它不像蒸煮过的那样容易腐坏,食用时,也只需要加水煮开,再放入蔬菜和肉,就能做成非常美味的半固体的粥。

因为方便,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民众都喜欢喝粥。比如,古罗马人喜欢喝大麦粥;中国人喜欢喝大米粥;印度人喜欢喝大米和小扁豆混合的粥;意大利人则喜欢用黍米添加玉米做成波伦塔;美国人则用粗燕麦粉和玉米粥做主食。

粥的升级版,就是成块的面食。比如面包、玉米饼和薄饼等。

总之,被磨去内、外壳的谷物是有魅力的,可以做成各种截然不同却同样可口的食品。比如,面条、面包和通心粉;还可以做成代糖;芝麻、玉米等谷物还可以榨油;最重要的是,谷物能够酿酒。

当人类不必当场吃掉食材,而是对它们有了更灵活地处理办法后,养活城市人口就有了可能性。当然了,在古代世界,城市规模能有多大,通常与其配备的军队规模成正比。

拥有足够多的谷物,就能够养活城市和军队。毕竟,谷物比根茎植物的营养-重量比更高,也更容易携带和保存。所以,从劳动者手中获得足够的谷物,就成了统治者和上层阶级的要务之一。

于是,随着城市和国家的兴起,谷物又开始裂变成为不同层级的饮食。人们普遍认为,城市和文明世界是高贵的,乡村和游牧民族是卑微的。

处于城市的宫廷和贵族府邸中,还进一步出现了更高贵的饮食。其中除了谷物之外,肉类、甜食和酒占的比重很大,这些食物为贵族们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热量。

宫廷中高贵的饮食,都由御膳房来为统治者制作。在宫廷御膳房中,有着不同领域、分工的厨师,他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可以说,御膳房是世界上最早的制造业,有着世界上最早的流水线。

另外,御膳房还是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分支。主厨是有官职的,拿着国家发放的俸禄,算是以特长进入官僚机构的公务员。

君主为什么可以吃得这么好?因为他们不仅要维系整个城市或国家的运转,还要向神明献祭,确保民众有个好年成,这是身为统治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献祭用的祭品,一般都是经过加工的谷物、酒和家养的动物。希腊人用大麦、罗马人用小麦、中国人用黍米。献祭的酒和动物,也因为各地区的文化信仰和环境有所不同。

祭祀仪式之后,人们便坐下来享受神明吃剩下的食物,这些食物被认为已经通过祭祀仪式拥有了神的祝福和力量,价值和意义非凡。

至于小农阶级的饮食,一般就被归为低端饮食。那些为了生活从事农耕、需要交税的农民吃的东西,要简单许多。承担做饭职责的,大部分是妇女。她们没什么技巧可言,都是以耗费燃料最少的蒸煮,作为最基本和广泛的烹饪方式。农民们通常每天只准备一顿热食,其他时间都用冷食果腹,一般会吃腌制食品来搭配无味的稀粥或面包。

低端饮食使农民们缺乏安全保障,生活可谓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正因为如此,底层民众的营养和能量无法保证,无论是个头、聪明劲,还是精气神,都普遍比不上享受高级饮食的人。

三、古代饮食哲学和反思

从上面的内容不难看出,古代的饮食具有等级性,这也是古代烹饪哲学的第一个原则。也就是说,每个等级,都有与这个等级相对应的食物和饮食法则。

等级制度发展的顶峰是君主制,而君主又被视为宇宙的中心,自然要享用最高级的东西。所以,君主经常独自吃饭,或者只和直系血亲共同用餐。

按照等级原则,君主和贵族就要吃精细的食物,平民只能吃粗糙的食物;而且城市里人吃到的谷物更多,他们把这个作为文明进步的象征,并认为,吃根茎类植物和肉类更多,却较少吃谷物的乡下人和游牧民族是落后的象征。

古代烹饪哲学的第二个原则,是烹饪宇宙理论。

人们将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包容又有趣的宇宙、一个巨大的没有分化的总体。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烹饪是一个涉及年龄、季节、颜色和身体部位的、全方位的、最基础的宇宙过程,而食物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这一时期的饮食哲学认为,人的体液决定了人的健康和性情。吃的食物越精致、越好的人,身体越强健,越容易成为贤德之人;反之,吃的食物越粗劣,就越不可能成为人杰。

这是因为,厨师通过烹饪模拟了宇宙进程,烹饪过程越精细,物质的混合越完善,各种食物本身的属性相互结合得也就越完美。

而第三个古代烹饪哲学的原则,是祭祀交易原则。

凡人祭祀神明,实际上是凡人与神明之间的一场交易,更具体来说,是在报答神明赐予了人类食物和恩泽。

毕竟,按照古代人类的理解,是神明创造了宇宙和人,又赐予凡人谷物,促使人进化。比如,中国的神农氏和五谷之神;泰国的主掌水稻和生殖的丰收女神等,都是这类善良的神明。

当然,神和人没法面对面沟通,需要一个纽带或是中转。这时,食物就起到了这种桥梁作用。而通常主持这种祭祀交易仪式的,不是君主就是祭司。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认知水平下,古代饮食的三原则其实可圈可点。并且在之后很久,都是人们的饮食理论的有力支撑。

好了,今天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烹制和烹饪有哪些区别呢?把你的答案写在留言区,来与大家探讨交流吧。


下载提示

后期增加直接搜索下载的提示

在线看完整版,到微¥信%&工……种号%【供图】&【或者搜索:gongtugongtu】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本图片搜集自网络,如果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