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话题。

前言

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持有高期望时,他们会给对方给更多的关注、支持和鼓励,并给予更高的评价和期待。这种积极的期望会让对方感到被重视和被认可,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实现预期的表现。而且这个现象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196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为了证明这个现象在学校里做了相关的实验。他随意选取了几个成绩一般的学生,认定他们是天才。老师们在得知这一信息后,不仅在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改变,还把他们当作好学生来培养。同时,学生也对自身产生了很大的信心,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期末考试,这些原本普通的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实验证明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和鼓励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产生更好的行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而他人的期待对个体表现和发展产生影响的现象,也被心理学界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表明,他人对某个人或群体特有的高期望和正面评价,会使该人或群体表现出更好的结果。

但同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塞尔森也在《皮革马利翁效应》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待可能只是你个人的幻想和认同投射。

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真相

要想真正了解人们的期待对一个人的影响,你得先认清三个真相。

先来说第一个真相,关系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身上的勇气特征,但通过观察你发现他比其他人稍微胆怯一点,你希望这个人的勇气得到更多的展现,于是通过启发和引导,帮助他培养勇敢的心态和行动力,这就叫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他人建立了基于勇气的良好关系。

而如果你想和一个勇敢的人交往,但又不发挥创造性,只是等着他人自发地形成这种品质,然后通过客观的联系,与这个人建立关系,这就是发现。“被发现的关系”意味着这种关系是借助外部条件存在的。

但事实上关系是在人们之间微妙的无意识中协商创造的,其中涉及的是自我感觉状态和自我的方方面面。这也使得我们跟别人所感觉到的他们的形象并不完全一样。

比如,一个被人认为刚愎自用、指手画脚、毫不理解女儿的母亲,从她自己的角度看来,是想要表达对女儿的关切,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女儿对她这么抗拒,甚至近乎粗暴地拒绝来自她的关心。

所以,要想实现对他人的期待,认识到关系中的创造性是必不可少的。

接着看第二个真相,期待的模样可能是你创造的幻想和投射。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想法或行为,通过把意义的假象加诸于他人的所作所为以及自己的感觉上,来阐释别人的行为,从而创造幻想。

这种幻想可能看起来像是现实本身,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如此,直到痛苦的事情发生,才让人认清现实,原来那个人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譬如,一个曾经在你看来是你遇到过的最正直、善良的朋友,有一次欺骗或者背叛了你,动人品格的幕布被揭开后,你发现她其实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他人的行为是沿着我们需要的路线来理解的。你的需要是什么,就希望对方是怎么样的。你所认识到的所有让你欢喜和感动的东西都源于你自己。

因此,对方身上满足你期待的东西,可能只是你内心需求的投射和幻想。

而你想要对方成为的人,是你通过幻想创造的人则是第三个真相。当对一个人的幻想真的在他身上创造变化,我们会促使对方扮演我们想要、需要或者期望他扮演的角色,即便非他自己所愿。

比如,在一个家庭里面,你对你的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你特别希望他是品学兼优、非常懂事的人,因此你期待他成为一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好学生。尽管他并不想一直学习或者太听话。但你一直向他施加压力,并不断要求他做到这样。

作为结果,你的孩子为了不让你失望,去扮演一个他不太愿意承担的角色。幻想中的期望压力给他带来困扰。尽管他可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他感到没有选择,只能努力满足你的期望,即便他不愿意。

由此可知,你的期待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很多结果是自己通过幻想创造出来的。当幻想破灭,他人展现出真实又陌生的一面,我们期待也就落空了。

如何才能正确应用这一效应

那怎么样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一效应,让所愿尽可能为自己所得呢?你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理解彼此的独立性,多角度了解他人。只有这样,你看待的视角才会更加全面,然后对寄存的希望也会有更清醒的认知,从而能够避免更多的失落。

毕竟每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之中看起来是不同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生活中众多的角色之一。但我们往往只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看一个人。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行为,看不到他的感受。

譬如,我们只看到领导不近人情的一面,却感受不到他真实的心理。这也导致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看清一个人。而如果想要更彻底地理解对方,我们必须看到组成对方生活的全部角色阵容,比如他作为丈夫、儿子、父亲、领导、下属等的多重身份,然后更全面地了解对方。

其次,我们要认清投射,即认清对方的样子是他本身具有的,还是我们希望有的,保持开放的心态。承认我们看到的他人在我们剧本中的角色只是他的角色之一,积极地看待新的认识,这个样更容易接纳对方陌生的一面。

就像我们在家人、朋友面前很放松自然,在外人面前拘束内向一样,他人在我们面前和在他所认为的更亲密的人面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冷酷无情的领导在亲近的人面前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

每个人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都是不一样的,意识到这点,才不会对他人抱有太多的幻想和太大的期望,才能更加豁达。

而更多地保持自我,是抛弃幻想,变得明朗的最好的方法,也是合理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最后一个方法。有些我们难以忍受的部分,例如,怯懦、自私、懒惰等,都是人性正常的一面,认识到这一点,包容自己无法接受的一面越多,我们需要找人来承载的部分就越少。

你就会发现,你的领导可能没有你想得那么冷漠,你的同事不是那么自私,你的丈夫并非那么不体谅你,你的孩子没那么叛逆顽皮,而你也没你想的那样胆小和自卑。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具有多面性。没有谁是别人想象中的那个样子。我们感受中的那个人并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代表他,他人有我们不知道的方面和重要感受。

只有保持对自己主观性更清晰的认知,客观地看待他人,我们才能在面对“所愿非所得”的现实中获得深刻的领悟。所愿未必皆能所得,但在反思和接纳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贵收获,拥有更加理想的关系状态。

总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人们的期待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他人的所愿并非都会有所得。因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被创造而不是被发现的。这种创造存在很大的幻想成分。

认清自我的幻想,保持自我,多角度认识他人,才能减少幻想,给予合理的寄托,维持良好的关系。


下载提示

后期增加直接搜索下载的提示

在线看完整版,到微¥信%&工……种号%【供图】&【或者搜索:gongtugongtu】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本图片搜集自网络,如果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