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聊了“消费主义陷阱的元凶,到底是商家还是我们自己?”今天就来聊“为什么有些人,会把个人价值与商品划等号。”

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会购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呢?

就像有些人在逛街时,看到一个很精致的物品,但是这个物品又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宁愿刷信用卡,透支消费也要将其买下。其实,这些人是把商品价值等同于自身价值,把商品当成了自己身份的象征。

正如同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说:“消费的意图不在于商品的物质性,而在于商品所象征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差别。”而这种差异性代表了我们与他人社会的边界,是通过消费来区分的。

那问题来了,这种身份性质的消费的背后动机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会把个人价值与商品划等号?

 

身份消费背后的两个动机

身份经济学认为每个人隶属于性别、职业等多种社会身份,这些社会身份衍生出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并且这些规范构成了经济产出的社会机制,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那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身份而不是商品价值时,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已不再重要,人们更加看重商品所带来的“符号价值”。什么是“符号价值”呢?所谓的“符号价值”是指,物品在被作为一个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解决计价的,而不是根据该物的成本或劳动价值来计价的。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购买和拥有某类商品来表明身份与地位,那这么做的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

第一个动机是寻求社会认同感。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借助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来判断其社会地位、性格特征,这些消费行为包括一个人的衣着习惯以及喜欢的食物。

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提出过一个“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通俗来说就是,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心理学家称之为“炫耀式消费”。

为什么人们会追求价格比较高昂的商品呢?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在低层次的生理和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包括社会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不妨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服装的御寒蔽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是不是就会对服装的款式、花纹、质量有着更高的需求,不仅要求好看而且还要有质量。甚至于在一些场合,如年会、朋友聚会,会通过着装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品味。

第二个动机是寻找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是说我们感觉到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感觉自己像是某个人群中的一部分。

对我们而言,找到适合自己的群体,并建立健康的归属感,可以滋养身心。当人们为了群体归属感,被迫买了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这时,群体归属感给自己带来的不再是理解和支持,而是符号消费。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周围的人很喜欢买奢侈品,跟他们聚会时,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格格不入,就会买一些自己负担不起的物品。

如今,多元化的消费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实际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在表达自我。但是,如果我们过度进行符号消费,那么,消费带来的不是自由,更有可能会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

 

如何破除身份的限制,更好地活出个人特色?

我们把个人价值与商品划等号是为了体现自身的荣耀、地位,那该如何破除身份的限制,更好地活出个人特色?以下两点分享给你:

一方面要提升高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抱有的信心和能力感,不是从他人评价中获得,而是属于自我评价。

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你对某样东西没有需求,那还会去买吗?那不一定,当看到周围人纷纷购买,可能出于比较、炫耀等心理,咬咬牙也会买下。这时我们有注意过自己的情绪变化吗?如果买回来,自己并不需要,事后就会后悔不已。

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为了寻求认同感,宁愿透支消费,也要买超出自己能负担得起的物品,其实就是低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为了避免无意义的消费,我们要做的就是扭转错误的思维,植入正确认知。人们通常会给自己贴上一些负面标签,比如,我觉得自己很懒、没有魅力,这么做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认知曲解”。

当意识到我们有这种想法时,要从脑海中剔除这些负面的自我暗示。然后植入新的认知,可以在每一天的早上,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是值得被爱的,我很优秀,我接纳我自己。

一开始说这些话可能会觉得虚假、不自在,但天天讲、反复讲,其实就在创造一条新的模式。不断加强它,直到它变成自动化模式,代替过去的模式。

当我们能够从自身获取高自我价值感时,就不会去外界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寻求认同感和成就感了。

另一方面要知道消费不是决定幸福感的唯一因素。我们买东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幸福感,可是瓦尔丁格博士在《哈佛成人发展研究》中表明消费能力的高低并不是幸福感的唯一因素,而是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爱关系。

我们得意识到人际关系、情感满足对于幸福感也是同样重要。幸福感的来源并不单单只是消费,而是多元化的。

那如何寻求幸福感呢?我们可以加入一个正能量的学习团体,从而结识到更多优秀的人,在这样积极向上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渐渐地,自身的幸福感也会加强。

我们盲目消费并不会带来幸福感,如果要靠消费来维持自己的幸福感的话,慢慢地,这个幸福感的阈值会越来越高,到最后我们需要用更高的消费来维持。当自身的能力负荷不了高消费的话,自己也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当我们消费是为了追寻成就感、荣誉感时,这种消费将会是一种无底洞。因为再多的消费也弥补不了内心的匮乏感,只能向内求。

总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当我们的基础需求被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而游戏人通过消费高昂的物品来体现自身的经济地位,其实是为了社会认同感以及群体归属感。

2 宁肯透支当月的花销,也要购买奢侈品,其实是低自我价值感的体现。只有摆脱扭曲的错误思维,树立高自我价值感,同时,也要明确幸福感是多元化的,并不能用消费来维持,才能冲破身份的限制,过上内心自由的人生。


下载提示

后期增加直接搜索下载的提示

在线看完整版,到微¥信%&工……种号%【供图】&【或者搜索:gongtugongtu】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本图片搜集自网络,如果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