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消费主义”这个话题。

前言

据星图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直播电商累积销售额高达1844亿元,去年同期为1445亿元。可见,不少人在“618”期间消费意愿高涨,不断地买买买。

无意中被疯狂种草、偶然间地优惠降价、限量赠品而引起地购物等,我们很容易在某个瞬间就被勾起消费的欲望。但在这种情况下买回来的东西,等到新鲜劲一过,就会发现一系列现实的问题:物品并不是真的喜欢,一点也不实用,派不上用场等。

可能勉强用一两次就不会再用了,慢慢地就扔到角落里落灰了。那激发我们买买买欲望的,到底是店家还是自身的本能冲动呢?

本期专题将会通过消费主义陷阱的元凶,到底是商家还是我们自己以及如何避免消费主义陷阱,从而理性消费;为什么有些人会把个人价值与商品划等号。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消费主义陷阱的元凶,到底是商家还是我们自己?

 

消费主义陷阱的元凶到底是谁?

消费主义在促进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苦恼。陷入了买买买的怪圈,陷进消费主义的圈套而不自知。那什么是消费主义?所谓的“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有的人购物成瘾,一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想用购物来解决;有的人不想被消费主义绑架,就干脆拒绝花钱,不被旁人理解,还有的人,则是不买不舒服,买完又后悔,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细想一下,我们买东西时,是被商家的广告语刺激之下买的,还是自己的需求呢?其实,在看到商家通过广告塑造出来的美好愿景,我们大脑开始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这种多巴胺可以直接影响自身的情绪,让人兴奋、产生快感。

在这种多巴胺的刺激下,自我会为了未来的美好期许而冲动消费。所以,消费陷阱的元凶既是我们自己也是商家。

商家透由广告向我们营造出一种“如此美好的东西,人人也值得拥有”的幻象,从而刺激自身的购买欲。那么,广告是如何刺激我们消费的呢?广告能够为缺乏意义的物品注入意义,提高商品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广告会为某种物品注入价值,让你觉得买的不仅仅是物品还有价值。

举个例子,我们买水可能是因为要解渴,当商家对水的来源以及含有的营养价值做了营销之后。内心就会感觉,买的不仅仅是一瓶水,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我们拥有物质和肤浅的欲望是可以的,但是,当你把人生价值观建立在金钱和其他物质上时,就会陷入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陷阱。

在商家营造出来的环境下,再加上自身冲动的购买欲,我们很容易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去。看似是被商家的各种营销手段裹挟着而去购买的,但实际上最后做决定的还是自己。

我们的内心需求,决定了自身如何花钱,会把钱花在哪些地方,而这些东西又塑造了自己的人生。

 

如何识破消费主义陷阱,创造更加平衡的生活方式

如今,人人离不开消费,在这个被欲望裹挟的社会里,我们该如何识破消费主义的陷阱,创造更加平衡的生活方式呢?以下三点分享给你:

首先用审视的角度来看待消费,打破交易偏见。我们通常会在购买物品时,受到一些无关参考值的影响,比如价格,自己会拿现在的价格和原来的价格做比较,差额越大就越觉得满足。

其实,这和心理学上的“交易效用”有关,所谓的“交易效用”,就是看交易是否划算。如果感觉合算,消费者就会做出购买决策,即使这种购买没有必要。也就是说,消费者购物的理由不再是产品价值,而是产品的优惠价格。

有没有想过,在我们拿着价格到处货比三家时,就已经跳进商家为我们准备的陷阱了?你在比较这件事上花费越多时间,就会在无数件商品中迷失自己的真实需求。

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被原价或其他不相关出价所困扰,尤其当你急用时,就不会非常理智,因为一心想着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很多问题就会被忽略。

这时我们应该给自己一段缓冲的时间,之后,在考虑商品能给自身带来的真正效用和要付出的成本。不要因为贪便宜去买多余的东西,同样,如果价格回调,也不要因为价格髙就不去买自己确实需要的东西。

其次是小心“羊群效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当我们点开淘宝购买商品,随即出现很多类似东西的情况,就会陷入选择困难症。这时我们往往会对比两项数字,好评量的百分比和月销量,这两个数据又决定了自身最终选择哪个商品。

生活中,有人往往不知不觉就会追随别人的购买行为。只要数字越大,自己就会认为购买的人越多,从众不过心理会发挥越大的作用。

打个比方,香飘飘广告词 “一年卖出三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即使我们没想着要买香飘飘,在看到这样的广告词之后也会想要去尝一尝。你看,这不就是在无形中激发我们的购买欲了吗?

这时,我们要做的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是出于好奇而去购买的,那就可以先去问问朋友有没有购买过的,先从周围人的口中了解一下产品。

最后要警惕捆绑消费,回归真实需求。为什么一提到双十一、618等词,很多人就热血沸腾?因为折扣大呀。无论何时何地,促销两个字会刺激顾客的购买欲,让人忘记是否真的需要,而只是一心想着自己占了大便宜。

当遇到买一增多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挺划算的,占大便宜了呢。当我们看到商家打出的买两盒面膜,再送两盒面膜,原本打算只买一盒的你,在这样的折扣影响下,很多人觉得超划算,就会去买多一点。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做的不是着急下单,而是先回想一下,看看自己要买的东西家里还有吗?再想想自己一开始是准备买些什么、买多少呢?如果看到折扣想买多一点,再问问自己,多买的这些,大概要多久才能用完呢?我们便会发现自己买回来没用完,才是真正的亏了。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消费主义陷阱,如果自己内心不坚定、对需求很模糊就会掉入商家的圈套。在购买前进行三思,给自身一些缓冲时间,会发现这些只是商家的营销策略。

总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商家会在广告中为一些产品附上价值,从而让我们觉得只要买了这个东西,同时,也能随之得到这些价值。在这样的影响下,我们大概率会进行冲动消费。所以,消费主义圈套的元凶,不仅仅是商家还有我们自己。

2 在购买时,给自己时间思考,才会发现所谓的“买一送多”、“多大折扣”只是商家营造出来,是刺激我们消费的手段。这时,我们专注自身需求,理性消费就好。


下载提示

后期增加直接搜索下载的提示

在线看完整版,到微¥信%&工……种号%【供图】&【或者搜索:gongtugongtu】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本图片搜集自网络,如果侵权请告知删除